自動測試與 TDD 實務開發 - 上課心得 (下)
第三週是這門課程的最後一堂課,上完課的我心裡其實有很大的衝擊,一直不知道該怎麼整理這最後的心得;就好像美妙的音樂感動了你的心靈,但自己一時之間卻很難重現那樣的弦律。
前兩週講師介紹了單元測試基礎以及如何重構舊有程式之後,但我們依舊面臨了一個很大的問題,那就是:「我們寫出來的程式,不見得就是我們所想的;而就算符合我們想的,也不見得是需求要的。」
「嘿!你沒睡好嗎?上星期提的搜尋功能你應該完成了吧?」
「嗯,我昨天加班完成了,還加上了測試,應該很完美,你試試。」
不久後...
「怎麼我搜尋『特價』這個字,沒有出現特價商品的類別頁?」
「不是吧?搜尋結果應該是獨立的搜尋列表呀!這不是 common sense 嗎?」
「不對不對,你應該在我搜尋『特價』的時候,直接導到特價商品頁就好了。」
「靠!這兩回事吧?而且你給的的需求只有搜尋商品而已,剩下的要我自己腦補喔?」
如果這種戲碼常常在辦公室上演的話,浪費的可不只是開發人員的時間呀!面對不清不楚的需求,或是雙方對需求的認知上有所誤解,甚至開發人員「善意地」加入根本不在需求裡的程式碼,這些問題都將可能拖垮整個專案的進度!
所以最後一週,講師為我們帶來了整套課程的高潮:不僅僅是以規格來完成程式碼,更能用規格來自動驗證你的程式碼!
測試驅動了開發,那什麼驅動了測試?
自從大師們對 TDD 進行一場論戰後,很多人發現自己誤解了 TDD 的真義,那就是:所謂的測試驅動從來不是為了「讓系統因為有寫測試而顯得專業」或是「儘可能寫出完美而獨立的測試程式」,而是「從有目標的測試中來完成程式碼」。
TDD 雖然能驅動著開發者專注在測試所在乎的目標上,讓程式碼不會有過度設計的問題;但當目標錯誤的話,即便測試寫得再完整也是白搭。然而測試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呢?想當然爾就是我們的需求規格;不過這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巨大的門檻,所以我們要面對的問題是:到底要怎麼讓需求轉換成測試的目標?而且隨著需求不斷地成長,也要能驅動我們的測試持續演進?
需求該如何描述?
「網站這麼大,使用者很難一下子就找到他們要的商品,我們是不是應該有個搜尋商品的功能?」當客戶提出這樣的需求時,他們通常不明白也不需要明白程式是怎麼做的 (他們只知道這樣的描述可以讓工程師累垮) 。為了避免客戶與工程師之間有認知上的落差,專案負責人 (PO, Product Owner) 可能就會想辦法生出一大堆文件,來描述詳細的系統規格。
然而我們都知道在大環境的變化下,需求可能會被改得面目全非,先前寫好的文件已然成為一堆廢紙。為了不要大家做白工,敏捷開發提出了 User Stories 這個方式,讓真正有價值的需求能被先簡約地描述出來,而不是一開始就陷在文件地獄裡。
通常一個 User Story 可以用以下的格式來描述:
As a <role>, I want to <action> because of <business value>.
(「某個角色」可以「做某件事」來得到「有商業價值的結果」)
例如:
「使用者」可以「輸入關鍵字」來「找出站內的商品」
這樣就是一個 User Story ,它明白地指出需求的目標是什麼,而不會包含技術細節。基本上,我們可以把 User Story 想成是用來確認產品功能的大綱,實作細節可以在之後補上,就不會因為需求的變化而浪費大家的時間。更詳細的 User Story 介紹可以參考以下文章:
當然只靠 User Story 的描述對開發者來說是不友善的,所以我們需要靠一些方法讓 User Story 和我們的程式有所繫結;也就是說我們要從 User Story 中找出更詳細的規格,進而整合到前面 TDD 的測試目標裡。當通過了以規格所建立出來的測試,我們的程式碼也才真正地符合需求。
為了能達到開發、測試與需求三位一體的目標,所以 BDD - Behavior Driven Development (行為驅動開發) 就誕生了。
告訴我,這個功能會怎麼被使用
BDD 定義了需求方如何撰寫 User Story ,以及開發人員如何把 User Story 轉換成測試;所以 BDD 的重點並不是測試,而是在定義需求的規格。 BDD 在不同的程式語言中都有實作,例如:
- JBehave - Java 上的 BDD 框架,同時也是最早的 BDD 框架。
- RSpec - Ruby 上的 BDD 框架,使用 ruby 來直接描述規格。
- PHPSpec - PHP 上的 BDD 框架,使用 php 來直接描述規格。
- Cucumber - 一個用 Ruby 寫的 BDD 框架,後來因為推出 Cucumber-JVM 後,讓其他 JVM-based 語言也可以使用。它的特色是用文字格式的規格檔案來執行測試,後來就變成了一個業界非成文的標準,後來有很多 BDD 框架就參考它的運作方式來實作了。
- SpecFlow - .Net 上的 Cucumber 實作,同時也是這次上課所使用的框架。
- Behat - PHP 上的 Cucumber 實作。
Cucumber 利用 Gherkin 語法來描述需求規格,所以前面的 User Story 就會變成一個 feature 檔:
# features/products_searching
Feature: 使用者可以輸入關鍵字來找出站內的商品
In order to 找出指定的商品
As a 使用者
I want to 輸入關鍵字
- 註:這裡我不會用課程裡的範例,一是我希望自己是真的理解了 BDD ,所以自己試著如何去應用;二是課程裡的範例更加有挑戰性,我不想破了講師的哏。
接著要定義出這個需求的使用場景,也就是更明確地說明這個需求的功能「要怎麼被使用」,我們稱為 Scenario 。
Scenario: 搜尋 "iphone" ,找出的商品包含了 5 個名稱中符合 "iphone" 的商品
Given 在搜尋輸入框中輸入 "iphone"
When 我按下搜尋按鈕
Then 在搜尋頁得到 5 個名稱中符合 "iphone" 的商品
Scenario: 搜尋 "特價" ,會導向特價商品活動頁
Given 在搜尋輸入框中輸入 "特價"
When 我按下搜尋按鈕
Then 導向特價商品活動頁
每個 Scenario 都是一條完整的功能執行路徑,只要有路徑分叉 (例如 if
判斷) 的話,就要有不同的 Scenario 。其中 Given-When-Then 就是用來描述一個 Scenario 的三要角,它們組合起來的意思是:
假定 (Given) 在某個條件下,當 (When) 我做了某個動作,然後 (Then) 就會發生什麼結果。
是不是有種既視感?沒錯! Given-When-Then 剛好對應到 3A 原則的: Arrange-Act-Assert ,所以 Scenario 可以被轉換成測試!
我想用中文
前面在 feature 檔案保留英文單字,是為了讓 Gherkin 的語法解釋器能夠辨別;如果不喜歡這種寫法,也可以用中文,只要在檔案開頭加上 # language: zh-TW
就可以。
然後原來的 feature 檔就可以改成:
# features/product_searching.feature
# language: zh-TW
功能: 使用者可以輸入關鍵字來找出站內的商品
為了 找出指定的商品
身為 "使用者" # 註:這裡以「者」結尾的話在 behat 裡會變亂碼,所以特別處理
我要 輸入關鍵字
場景: 搜尋 "iphone" ,找出的商品包含了 5 個名稱中符合 "iphone" 的商品
假定 在搜尋輸入框中輸入 "iphone"
當 我按下搜尋按鈕
那麼 在搜尋頁得到 5 個名稱中符合 "iphone" 的商品
場景: 搜尋 "特價" ,會導向特價商品活動頁
假定 在搜尋輸入框中輸入 "特價"
當 我按下搜尋按鈕
那麼 導向特價商品活動頁
註:這裡因為我是用 Behat ,所以關鍵字的部份是採用 Behat 的語法 (可以用 behat --story-syntax --lang zh-TW
看到範例) 。
讓測試程式跟著需求跑
課程裡是使用 SpecFlow ,這裡我改用 Behat 來練習。先在專案裡面初始化 Behat 的執行環境:
behat --init
它會產生一個 features/bootstrap/FeatureContext.php
,而它就是連繫 feature 和測試的關鍵。
建立一個 features/products_searching.feature
檔,然後把前面定義的 featrue 內容貼上去,接著再執行 behat
指令就會得到以下輸出內容:
可以看到 Behat 把 feature 檔裡的 Given-When-Then 都變成了方法,它們稱為 Step Definition 。 Step Definition 是可以被重複使用的,所以可以看到兩個 Scenario 共用了其中兩個方法。不過因為 PHP 不支援用中文當做方法名稱,因此 Behat 幫我們用很奇怪的拼音組成方法名稱。
把 Behat 產生的方法複製到 FeatureContext.php
裡,然後把方法名稱改成易懂的英文,例如:
// ... 略 ...
class FeatureContext implements Context, SnippetAcceptingContext
{
/**
* @Given 在搜尋輸入框中輸入 :arg1
*/
public function typingInSearchField($arg1)
{
throw new PendingException();
}
/**
* @When 我按下搜尋按鈕
*/
public function iEnterSearchButton()
{
throw new PendingException();
}
/**
* @Then 在搜尋頁得到 :arg2 個名稱中符合 :arg1 的商品
*/
public function getProductsThatIncludeInNameOnResultPage($arg1, $arg2)
{
throw new PendingException();
}
/**
* @Then 導向特價商品活動頁
*/
public function redirectToPageOfSpecialOffer()
{
throw new PendingException();
}
}
接下來再執行一次 behat
,就會看到 Behat 要我們一步一步完成測試碼:
這實在是太酷了!現在我們已經讓測試跟規格文件繫結在一起,想要增加需求或修改需求,就是更改測試步驟。而且 Scenario 之間通常只是一兩個步驟的變化,所有已經測試過的步驟都可以重覆利用;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隨著增長的規格,補上新增的 Step Definition 就可以!
至於怎麼寫測試呢?其實就和單元測試很像,只不過換了一種寫法,前兩週學的都可以應用在這裡面!這樣的開發方式真叫人欲罷不能!
註:心得不打算介紹太多實作,有機會我再補充 Behat 的做法。
不再是對立,而是能一起驗收需求
定義好了 feature 檔,我們只要把一個個的 Scenario 完成;就像雕刻一樣,一刀一刀切,最後就會看到完整的成品。而 PO 驗收專案時只需要對照 feature 所對應的測試是否為綠燈,只要通過了,也就是符合需求!這樣一來辦公室就再也不會有劍拔弩張的氣氛了!
當然一開始不見得會這麼順利,身為 BDD 的導入者,或許我們需要花更多耐心來引導 PO 協助我們去撰寫 Scenario ;當他漸漸瞭解這樣做的好處時,就會知道用這個方式能讓需求更快被滿足。未來只要整個團隊認同並遵循這樣的做法,我相信 BDD 一定能為專案帶來莫大的益處。
讓文件活下去
基本上, 多數的 Developer 通常很討厭:
- 寫文件
- 寫註解
- 寫測試
但是更討厭:
- 別的 Developer 都不寫文件
- 別的 Developer 都不寫註解
- 別的 Developer 都不寫測試
現在有了 feature 檔,也就同時有了文件和測試,更酷的是這兩者是隨著程式碼一起成長的!
而這門課最有價值的一節,就是教你如何把 feature 執行的結果轉換成 HTML 及 Word 文件,這樣一來只要搭配 CI 就可以讓所有作業一氣呵成!這樣的快感,是工程師夢寐以求的呀!
詳細方法當然還是上課才有的福利囉,至於 PHP 的方法我還在找尋中,這時就不得不說學 .Net 的朋友真是幸福。
總結
不要一直想著要寫出完美的測試,因為那通常已經偏離了真正的需求。讓程式符合需求才是開發者的最終目標,只是完整而詳細的需求卻不會自己長腳跑來。
讓真正瞭解需求的人協助你一起完成規格,讓這些規格協助你建立測試,而且執行測試。最後我們唯一要關注的,就是如何去滿足這些測試的目標。對整個團隊來說,真的能改善不少浪費的問題。
如果有機會再開課的話,我強烈推薦大家報名參加呀!趕快關注「自動測試與 TDD 實務開發」的下一梯課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