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解 Dependency Injection 實作原理

現代較新的 Web Framework 都強調自己有 Dependency Injection (以下簡稱 DI ) 的特色,只是很多人對它的運作原理還是一知半解。

所以接下來我將用一個簡單的範例,來為各位介紹在 PHP 中如何實現簡易的 DI 。

基本範例

這是一個應用程式的範例,它只包含了登入處理程序。在這個範例中, App 類別的建構式參考了新的 AuthSession 的物件實體,並在 App::login() 中使用。

註:請特別注意,為了呈現重點,我忽略掉很多程式碼,同時也沒有進行良好的架構設計;所以請不要把這個範例用在你的程式中,或是對為什麼我沒有進行錯誤處理,以及為什麼要採用奇怪的設計提出質疑。

class App
{
    protected $auth = null;
    protected $session = null;

    public function __construct($dsn, $username, $password)
    {
        $this->auth = new Auth($dsn, $username, $password);
        $this->session = new Session();
    }

    public function login($username, $password)
    {
        if ($this->auth->check($username, $password)) {
            $this->session->set('username', $username);
            return true;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false;
    }
}

Auth 類別是從資料庫驗證使用者身份,這裡我僅用簡單的描述來呈現效果。

class Auth
{
    public function __construct($dsn, $user, $pass)
    {
        echo "Connecting to '$dsn' with '$user'/'$pass'...\n";
    }

    public function check($username, $password)
    {
        echo "Checking username, password from database...\n";
        return true;
    }
}

Session 類別也是概念性的實作:

class Session
{
    public function set($name, $value)
    {
        echo "Set session variable '$name' to '$value'.";
    }
}

最後我們讓程式動起來, client 程式如下:

$app = new App('mysql://localhost', 'username', 'password');
$username = 'jaceju';
if ($app->login($username, 'password')) {
    echo "$username just signed in.\n";
}

註:這裡的 client 程式指的是實際操作這些物件實體的程式。

各位可以先試著想想這個程式在可擴充性上有什麼問題?例如我想把身份認證方式換成第三方服務的機制,或是改用其他媒介來存放 session 內容等。

還有如果想在沒有資料庫連線、或是沒有 HTTP session 的環境下對 App::login() 方法的邏輯進行隔離測試,各位會怎麼做呢?

解除依賴關係

上面的範例因為 App 類別已經依賴了 Auth 類別和 Session 類別,而這兩個類別都有實作跟系統環境有關的程式邏輯,這麼一來就會讓 App 類別難以進行底層機制的切換或是隔離測試。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做的,就是把它們的依賴關係解除。

修改後的 App 類別如下:

class App
{
    protected $auth = null;
    protected $session = null;

    public function __construct(Auth $auth, Session $session)
    {
        $this->auth = $auth;
        $this->session = $session;
    }
}

$auth = new Auth('mysql://localhost', 'username', 'password');
$session = new Session();
$app = new App($auth, $session);

首先我們在 App 類別的建構式 __construct 原本的資料庫設定參數移除,並將原來直接以 new 關鍵字所產生的物件實體,改用方法參數的方式來注入。而使用 new 關鍵字產生物件實體的程式碼,就移到 App 類別外。

這種「將依賴的類別改用方法參數來注入」的作法,就是我們說的「依賴注入 (Dependency Injection) 」。

常見依賴注入的方式有兩種: Constructor Injection 及 Setter Injection 。它們的實作形式並沒有什麼不同,差別只在於是不是類別建構式而已。

不過 Constructor Injection 必須在建立物件實體時就進行注入,而 Setter Injection 則是可以在物件實體建立後才透過 setter 函式來進行注入。而這裡為了方便解說,我採用的是 Constructor Injection 。

依賴抽象介面

好了,現在的問題是 Auth 類別的實作還是依賴在資料庫上,所以我們也要讓 Auth 類別跟資料庫之間解除依賴關係,讓它成為一個抽象介面。

這裡的抽象介面是指觀念上的意義,而非語言層級上的抽象類別 (Abstract Class) 或介面 (Interface) 。至於在實作上該用抽象類別還是介面,在這個範例裡並沒有差別,大家可以自行判斷;這裡我用介面 (Interface) ,因為我僅需要 Auth::check() 這個介面方法的定義而已。

這一步首先我把原來的 Auth 類別重新命名為 DbAuth 類別:

class DbAuth
{
    public function __construct($dsn, $user, $pass)
    {
        echo "Connecting to '$dsn' with '$user'/'$pass'...\n";
    }

    public function check($username, $password)
    {
        echo "Checking username, password from database...\n";
        return true;
    }
}

接著建立一個 Auth 介面,它包含了 Auth::check() 方法的定義:

interface Auth
{
    public function check($username, $password);
}

然後讓 DbAuth 類別實作 Auth 介面:

class DbAuth implements Auth
{
    // ...
}

最後把原來初始化 Auth 類別的物件實體的程式碼,改為初始化 DbAuth 的物件實體。

$auth = new DbAuth('mysql://localhost', 'username', 'password');
$session = new Session();
$app = new App($auth, $session);

透過 Auth 介面的幫助,我們已經讓 App 類別與實際的資料庫操作類別分離開來了。現在只要是實作 Auth 介面的類別,都可以被 App 類別所接受,例如我們可能會改用 HTTP 認證來取代資料庫認證:

class HttpAuth implements Auth
{
    public function check($username, $password)
    {
        echo "Checking username, password from HTTP Authentication...\n";
        return true;
    }
}

$auth = new HttpAuth();
$session = new Session();
$app = new App($auth, $session);

當然其他類型的認證方式也可以透過建立新的類別來使用,而不會影響到 App 類別的內部實作。

DI 容器

現在又有個問題, client 程式還是依賴於 DbAuth 類別或是 HttpAuth 類別;通常這種狀況在需要編譯型的語言 (例如 Java ) 中,程式一旦編譯完成佈署出去後,就很難再進行修改。

如果我們可以改用設定的方式來告訴程式,在不同的狀況下對應不同的類別,然後讓程式自行判斷環境來產生需要的物件實體,這樣就可以解開 client 程式對實作類別的依賴關係。

這裡要引入一個技術,稱為 DI 容器 (Dependency Injection Container) 。 DI 容器主要的作用在於幫我們解決產生物件實體時,應該參考哪一個類別。我們先來看看用法:

Container::register('Auth', 'DbAuth', ['mysql://localhost', 'username', 'password']);

$auth = Container::get('Auth');
$session = new Session();
$app = new App($auth, $session);

首先我們在 DI 容器中先以 Container::register() 方法來註冊 Auth 這個別名實際上要對應哪個類別,以及建立物件實體時會用到的初始化參數。要注意,這裡的別名並不是指真正的類別或介面,但我們可以用相同的名稱以避免認知上的問題。

然後我們用 Container::get() 方法取得別名所對應類別的物件實體,上面例子裡的 $auth 就是 DbAuth 類別的物件實體。

這麼一來,我們就可以把註冊的程式碼移出 client 程式之外,並將註冊參數改用設定檔引入,順利解開 client 程式對實作類別的依賴。

DI 容器原理

那麼 DI 容器的原理是怎麼運作的呢?首先在 Container::register() 方法註冊的部份,它其實只是把參數記到 $map 這個類別靜態屬性裡。

class Container
{
    protected static $map = [];

    public static function register($name, $class, $args = null)
    {
        static::$map[$name] = [$class, $args];
    }

    // ...
}

重點在 Container::get() 方法,它透過 $name 別名,把 $map 屬性中對應的類別名稱和初始化參數取出;接著判斷類別是不是存在,如果存在的話就建立對應的物件實體。

class Container
{
    // ...

    public static function get($name)
    {
        list($class, $args) = isset(static::$map[$name]) ?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atic::$map[$name] 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$name, null];

        if (class_exists($class, true)) {
            $reflectionClass = new ReflectionClass($class);
            return !empty($args) ?
                   $reflectionClass->newInstanceArgs($args) :
                   new $class();
        }

        return null;
    }
}

比較特別的是,如果初始化參數不是空值 (null) 時,則必須透過 ReflectionClass::newInstanceArgs() 方法來建立物件實體。 ReflectionClass 類別可以映射出指定類別的內部結構,並提供方法來操作這個結構; Reflection 是現代語言常見的機制, PHP 在這方面也提供了完整的 API 供開發者使用,請參考: PHP: Reflection

Container::get() 方法也可以在沒有註冊的狀況下,直接把別名當成類別名稱,然後協助我們初始化對應的物件實體;例如:

$session = Container::get('Session');

手動注入

現在我們的 client 程式已經修改成以下的樣子:

$auth = Container::get('Auth');
$session = Container::get('Session');
$app = new App($auth, $session);

不過當初始化參數較多的狀況下,重複寫好幾次 Container::get() 看起來也是挺囉嗦的。

接下來我們實作一個 Container::inject() 方法,提供開發者可以一次注入所有依賴物件實體:

$app = Container::inject('Auth', 'Session', function ($auth, $session) {
    return new App($auth, $session);
});

這裡我們讓 Container::inject() 接受不定個數的參數,除了最後一個參數必須是 callback 型態外,其他都是要傳遞給 Container::get() 的參數。 Container::inject() 的實作方式如下:

class Container
{
    // ...

    public static function inject()
    {
        $args = func_get_args();
        $callback = array_pop($args);
        $injectArgs = [];

        foreach ($args as $name) {
            $injectArgs[] = Container::get($name);
        }

        return call_user_func_array($callback, $injectArgs);
    }

在參數個數不定的狀況下,可以用 func_get_args() 函式來取得所有參數;而 array_pop() 可以取出最後一個參數值做為 callback 。剩下的參數就透過 Container::get() 來取得物件實體,最後再透過 call_user_func_array() 函式將處理好的參數傳遞給 callback 執行。

自動解決所有依賴注入

在我們的範例裡, Container 類別如果可以提供一個方法,自動為我們解決所有 App 類別依賴問題,那麼程式就可以更乾淨些。

要做到這點,我們就必須知道要注入的方法所需要參數的類型;而在 PHP 中的 Type Hinting ,就可以告訴我們參數所對應的變數類型或類別。

回到 App::__construct() 建構子上,我們看到 $auth$session 兩個參數的 type hint 分別對應到 AuthSession 這兩個類別,剛好就可以用來當做我們做自動依賴注入的條件。

class App
{
    public function __construct(Auth $auth, Session $session)
    {
    }
}

接著我們為 Container 類別提供一個 resolve() 方法,它可以接受一個類別名稱用來建立物件實體,而不需要再使用 new 關鍵字。

$app = Container::resolve('App');

我們希望 Container::resolve() 方法會自動產生參數所對應的物件,解決這個類別建構子所需要的依賴關係。它的實作如下:

class Container
{
    // ...

    public static function resolve($name)
    {
        if (!class_exists($name, true)) {
            return null;
        }

        $reflectionClass = new ReflectionClass($name);
        $reflectionConstructor = $reflectionClass->getConstructor();
        $reflectionParams = $reflectionConstructor->getParameters();

        $args = [];
        foreach ($reflectionParams as $param) {
            $class = $param->getClass()->getName();
            $args[] = static::get($class);
        }

        return !empty($args) ?
               $reflectionClass->newInstanceArgs($args) :
               new $class();
    }
}

Container::resolve() 方法與 Container::get() 方法的原理類似,但較特別的是它使用了 ReflectionClass::getConstructor() 方法來取得類別建構子的 ReflectionMethod 實體;接著再用 ReflectionMethod::getParameters() 取出參數的 ReflectionParameter 物件集合 (陣列) 。

而後我們就可以在迴圈中一一透過 ReflectionParameter::getClass() 方法與 ReflectionClass::getName() 方法來取得 type hint 所指向的類別或介面名稱。當有了參數所對應的類別或介面名稱後,就可以用 Container::get() 方法來取得參數的物件實體。

最後把這些物件帶回建構子的參數裡,並初始化我們所需要的物件實體,就完成了 App 類別的自動依賴注入。

深入思考

再強調一次,這裡的範例只是為了介紹 DI 容器的原理,並不能真正用在實務上。因為一個完整的 DI 容器還要考慮以下的問題:

  • 類別不存在時的處理。
  • 與其他非類別的參數整合。
  • 如何建立設定檔機制以便切換依賴關係。
  • 遞迴地自動注入物件實體。
  • 取得 Singleton 物件實體。
  • 可以透過原始碼上的 DocBlock 註解來註明依賴關係。

目前已經有很多 DI Framework 幫我們處理好這些事情了,建議大家如果真的需要在專案中使用 DI 時,應該採用這些 Framework 。

總結

如果專案並不會有太多變化性,那麼依賴注入對我們來說就不是那麼重要。但是如果希望程式對特定類別的依賴性降低,只針對抽象介面實作,那麼依賴注入就有其必要性。

在 PHP 上的 DI 容器的基本實作原理也不複雜,透過 Reflection 機制就可以看到類別內部的結構,讓我們對它的建構子注入我們想要的參數值。

DI 容器要考量的部份也不少,但這些功能都已經有 Framework 實作,我們應該在專案中使用它們而儘可能不要自行開發。

希望透過以上的介紹,可以讓大家對 Framework 的依賴注入機制有基本的認知。

註:上述程式碼都可以在 php-di-container-examples 找到。


PHP

2014-07-27 17:45 +0800